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萬一被不當解僱,你可以反擊的證據有多少

作者:吳毓瑩

調動

人事室做業績

調動常常在下班時

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襄理考試名單出來了

參加第二階段考核人員名單


合庫的精英,過五關斬六將
之後又要調動囉

秋.月
芳.蘭
逸.涵

維.真
文.傑
怡.貞
妙.鈴
淑.霞
雅.芬
泰.強
盈.彰
康.列
炳.宏
懷.德
秋.美
秋.蘭
慧.娟
秋.敏
秀.鳳
坤.輝
翠.芬
麗.網
國.書
文.輝
秀.如
誌.錚
靜.媛
宛.諭
莉.蓁
....
秀.麗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社論-遙想公瑾當年,雄姿英發2011-07-11

最大企業落難 芬蘭竟敢不救



社論-遙想公瑾當年,雄姿英發
2011-07-11
工商時報

 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讓人聯想台灣DRAM大廠茂德及芬蘭手機大廠諾基亞(NOKIA),也都曾有「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風光歲月,但如今卻是「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台灣DRAM大廠茂德,最近董事會通過再減資85%,並且希望債權銀行同意「以債作股」,緩和其債務困境。這是另一個拿「太大不能倒」作護身符來要脅銀行的案例;另一方面,由於這些債權銀行主要都是公營銀行及公股銀行,因此政府的態度將是「以債作股」能否獲准的主要關鍵。

 至於遠在北歐芬蘭的世界級手機大廠諾基亞,最近也成了落難的巨人:股票市值較4年前減少87%,債券評等降至瀕臨垃圾債券等級。這兩家公司一路走來的經歷,與兩國政府對待兩家公司的態度,頗有比較及借鏡之處。

 在台灣的幾個DRAM公司,個個都擁有12吋大廠,表面上看似「軍容壯盛」,但實際上付給技術原廠技術授權費用後,獲利微薄,只能靠生產規模「薄利多銷」,看市場景氣決定其盈虧。十多年來賺錢的年份遠少於賠錢的年份;但每逢賺錢,都大舉分紅,遇到景氣衰退,則要求政府紓困。

經濟部在「兩兆雙星」的大旗下,有求必應,苦的是借錢給這些大廠的銀行,不但要「義氣相挺」,甚至隨著半導體製程的日新月異,設備投入的更新與擴增也成為必然趨勢,DRAM廠商的資金需求就像個無底洞。而銀行也因資金過度寬鬆,對於授信過度集中於少數特定產業的風險,只能「飲鴆止渴」,甚至每當DRAM公司申請擴廠貸款時,各銀行還爭得頭破血流。銀行公會亦無產業風險自律規範,茂德案會有今日光景其來有自。


 我們呼籲公營及公股銀行的大股東財政部,千萬不可答應「以債作股」的餿主意。試想DRAM業者十多年來都經營不好,換銀行去當大股東就會脫胎換骨才怪。至於「以債作股」方案,所規劃的策略投資者日本爾必達公司,多年來一直想超越韓國三星,卻都未能如願,其關鍵不在於資金或產能,而在於技術,而未來能否在技術上超越三星,仍在未定之數。在此情況下,請勿拿納稅人的血汗錢繼續冒險,該停損就必須壯士斷腕。


 「以債作股」的設計,只適用於發生系統性危機。例如2000年因本土金融風暴或2008年因全球金融海嘯,導致銀行授信緊縮,對於具有發展潛力但遭遇一時困境的企業,為使銀行願意提供資金給這些企業,設計此機制,讓銀行日後得以分享企業成功的獲利。這些企業泰半是中小企業,因為大型或超大型企業總有「太大不能倒」的護身符,不怕銀行不繼續借錢。如今,若把專為有潛力的中小企業而設計之「以債作股」機制,轉給龐大卻沒有前景的大企業,只是讓銀行帳上鉅額的呆帳數字被美化掩飾而已。


 反觀芬蘭的諾基亞,一路走來備極艱辛,先就地取材從造紙行業做起,陸續轉型,曾經是橡膠輪胎業、衛生紙製造業、電視機製造業,然後摸索到網路電信業,最後則專注於手機製造。整個過程中政府並沒有給予太多的協助,而是自己不斷調整適應以求生存。諾基亞專注於手機製造,搶先推出整合PDA功能的Symbian平台;更致力於成本控制,藉著軟體與硬體的整合,以及硬體零件的共用,強化其成本優勢,終於逼退了西門子、易利信,超越了摩托羅拉,而成為手機業的龍頭。在其全盛時期,手機市占率高達全球的4成,產值占芬蘭全國GDP的4%,出口佔該國出口的四分之一,更貢獻芬蘭全國稅收的十分之一。

 至於政府對諾基亞的協助,僅以風險投資基金的角色參與投資,總金額約為其研發經費的四分之一;換言之,政府從諾基亞得到遠超過對諾基亞的投資挹注。有趣的是,諾基亞從雲端摔下來,芬蘭政府並不視為「災難」,也不認為有義務去協助。


 台灣的科技業過去在「獎勵投資條例」、「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蔭庇下,享受五年免稅或投資抵減等優惠,固然也造就了台積電、宏達電等成功企業,然而成功企業是否係因租稅蔭庇而成功?相信該等業者都不以為然。至於某些科技業者徒然享受租稅優惠,又耗用鉅額金融資源,最後還要政府紓困,甚至要銀行以債作股,把自己的問題變成銀行甚至納稅人的問題。

相較之下,諾基亞自力奮鬥,貢獻給社會的遠大於取之於社會的,遇到困難則自力救濟,芬蘭政府也冷處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面對茂德案,政府應如何處置,應是不言自明了。

EBITDA

"很多騙子都有騙子相,他們有特別的氣味。" 要看誰是騙子,可以從找出誰使用EBITDA數字開始。(EBITDA全名"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

財報絕不可以用聽的或只看當期獲利等表相數據!

另外一定要說明的是,財報絕不能只用聽(別人)的、及不完整的!譬如說只看營收成長、EPS、本益比等等,常見於報章新聞、法人報告簡易結論之中。

巴菲特及他的合夥人說:「要小心公司財報上EBITDA(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益),這些都是『絕不會影響價值的』的項目。」(他合夥人還說:「看到那個『利益』項目,把那個字改成『騙人的東西就』對了!」)

什麼道理不能只看利益那種(結果)項目??因為它會誤導你的投資判斷,它是過去的、片段的結論、也是易操控的!完全不能表現一家企業長期的價值(譬如說去年下半年金融風暴,獲利較前一年下滑,或因提列一次性(即非常態)損失導致虧損,完全不影響一家企業的長期價值,若只看營收獲利成長、EPS、本益比,必然會誤判它的價值),及未來的潛力(譬如說企業擴張、研發等,或許幾期費用會大幅增加,但未來長期競爭力與成長潛力很可能也會大增)!!希望投資人也可以好好去思考相關的問題。

~~~~~~~~~~~~~
羅伯特.哈格斯特朗在其所著《勝券在握》一書中,較早地向人們解釋了巴菲特的“股東盈余”概念,但我們認為其詮釋的似乎有欠嚴謹。這是他在書中的相關表述:“巴菲特比較喜歡采用的是他所謂的股東盈余(owner earnings)——公司的凈所得加上折舊、耗損、分期償還的費用,減去資本支出以及其它額外所需的營運資本,來代替現金流量。巴菲特承認,股東盈余並沒有提供許多證券分析師所要求的精確計算結果。如果要計算未來的資本支出,最常使用的是粗估法。盡管如此,他用凱恩斯的話說:我寧願對得迷迷糊糊,也不願錯得清清楚楚。”

不難看出,羅伯特.哈格斯特朗這裏談的實際上是一個“自由現金流量”概念,而巴菲特所說的“股東盈余”是與“限制性盈余”有關的的,是經營利潤減去限制性資本支出後的終值。由於企業資本支出既包含了限制性支出,也包含了非限制性支出,所以簡單地從經營利潤中減去資本支出,得出的股東利潤恐怕與巴菲特的原意不符。


在巴菲特眼中,普通商品型企業(與消費獨占或市場特許企業所區分)通常有著較高的限制性盈余。也因此,對這些限制性利潤的再投入通常不會帶來好的投資回報。在1985年致股東信中,巴菲特提出了“擡腳跟”理論:“長年以來,我們一再面臨投入大量的資本支出以降低變動成本的抉擇。每次提出的企劃案看起來都穩賺不賠,以標準的投資報酬率來看,甚至比起我們高獲利的糖果與新聞事業還好許多。但這預期的報酬最後都證明只是一種幻象,因為我們的許多競爭者,不管是來自國內或者是來自國外,全都都勇於投入相同的資本支出。在個別公司看來,每家公司的資本支出計劃看起來都再合理不過,但如果整體觀之,由於其效益最終會相互抵銷而又變得很不合理,就好比每個去看遊行隊伍的觀眾,以為自己只要擡一擡腳跟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一樣。”


對企業限制性盈余與通脹敞口的關註,使巴菲特對市場流行的所謂“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指標提出了質疑。由於EBITDA指標從企業經營利潤中減去了折舊與攤銷,因此,如果拿它用於檢測企業的還款能力(該項指標最初的宗旨)問題還不大,但如果要進一步以此考察企業的盈利能力,就會帶來較大的誤導。對此,巴菲特和芒格兩人曾多次向投資者提出告誡。


那麽,普通投資者如何才能在企業價值評估中正確使用 “限制性盈余”思想呢?由於現行會計準則不要求企業提供任何“限制性盈余”或是“限制性資本支出”的數據,投資者除了考察固定資產與營業收入或稅前利潤的比率之外(這需要投資者具備一定的財務基礎),一個更為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只投資那些非資本密集型的消費獨占、寡頭壟斷、領導品牌和產業領軍企業。

旅鼠的命運

巴菲特致股東函1990年版

銀行業並不是我們的最愛,因為這個行業的特性是資產約為股權的20倍,這代表只要資產發生一點問題就有可能把股東權益虧光光,而偏偏大銀行出問題早已變成是常態而非特例,許多情況是管理當局的疏失,就像是去年度我們曾提到的「體制性阻力」-


也就是經營主管會不自主的模仿其他同業的做法,不管這些行為有多愚蠢,在從事放款業務時,許多銀行業者也都有旅鼠那種追隨領導者的行為傾向,所以現在他們也必須承擔像旅鼠一樣的命運。

因為20比1的比率,使得所有的優勢與缺點所造成的影響對會被放大,我們對於用便宜的價格買下經營不善的銀行一點興趣都沒有,相反地我們希望能夠以合理的價格買進一些經營良好的銀行。

~~~~~~~

以下摘錄 Buffett 接受《Fortune》雜誌電話訪談,針對 Wells Fargo 提出的部分看法:

問:Wells Fargo 特殊的地方在哪?

答:很難想像一個這麼大的事業還能有多特殊,你會認為,他們的規模一旦漸漸擴大,就會與其他銀行沒有差別。但其實不然,Wells Fargo 有自己的一套,當然這不代表他們做的決策都是對的,但他們從來不會盲目跟從其他銀行,被迫做些事情,只因為其他銀行都這麼做,這就是為什麼其他銀行身陷泥沼,因為他們都很盲從。

問:某些分析師曾表示,沒有哪一家大型銀行可以靠現行的模式存活下來,Wells Fargo 也難以倖免,針對這樣的分析,你有何意見?

答:他們 20 多年前就講過一樣的話了。銀行業是非常好的事業,除非你老幹些蠢事。你可以很便宜地取得資金,不用幹些蠢事。但是銀行常會掉入做蠢事的循環,而且是一窩瘋地發蠢,就像80年代國際信貸的事情那樣。Wells Fargo 表現比其他大型銀行好一點的原因就在於,它們的運作模式要好上一點。

問:以保險收益來舉例,該公司去年保險部門收益呈現雙位數成長,即決策模式的不同?

答:我會這麼說,大部分批評 Wells Fargo 的人,甚至不知道他們有經營這項事業,光是這項事業就價值數 10 億美元。還有他們的房貸事業也很龐大。對於銀行業界的批評,只適用在其他大型銀行,並不適用於Wells Fargo。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招考

這次GA比以前MA福利差好多
以前MA很多是領組了,MA是快速通關管道,給特殊人用



還有人問法務跟資訊會不會坐櫃員?
有可能的,來銀行,還是要先了解銀行如何作業,不想的話,應該把機會讓給別人


薪水也加3%了
合庫該給的不會少給的

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年收入百萬不是夢

高辦就有機會了

當然當MA是最快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