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金融整併策略應注重彈性和周延
工商時報
本報訊
在整併規劃的機構方面,可以進一步考量的是:擴大規模一定要「門當戶 對」嗎?從過去的合併案例來看,門當戶對「對等合併」,外觀上是「郎才女貌」,合併後常是「豺狼虎豹」,互相內鬥廝殺,往往因內耗惡鬥而使整併的綜效難以 快速產生。以這次整併規劃的三大金控:兆豐金控、第一金控、合庫金控而言,在資產規模、海外據點、國內據點等方面,各擅勝場,原本最具綜效,但以過去的合 併案例為鑑,若勉強「送做堆」,則頗值商榷。
眾所周知,當年交通銀行與中國國際商銀整併合組兆豐金控,原本前者是企業金融方面的業界龍頭, 後者在外匯業務與海外業務也是首屈一指,兩個「第一名」加在一起,卻於合併後員工互相看不順眼,兩個銀行工會也互不相容,尤其地點相近的分行如何裁撤,更 是大費周章,綜效因而遲遲未能彰顯。主管機關應以此案例為鑑,不要迷信兩個巨人合體,會變成無敵鐵金剛。
相反地,合庫與農銀的合併,雖然是 「大吃小」,卻相對平靜,號稱未曾裁撤一人。事實上,合庫與農銀合併前,已做周延規劃;不知是否源自主管機關授意,或是作為弱小一方的農銀先求自保,合併 前即在內部大量升等,以便合併後不因人少而吃虧,反因官大而穩住位子。可見合併前的規劃,越是細緻周密,越能達成合併後的預期成效。
以兆豐 金控而言,其海外業務收入占其營收大半,而第一金控旗下第一銀行的海外據點在國銀當中不算少數,但與兆豐銀行海外據點多所重疊。二者整併雖也算是「門當戶 對」,然而整併之綜效,除了資產規模擴大,躍居全國首位之外,在其他方面條件是否合適,實在頗有疑問,外界也不希望先前兆豐金合併故事再度重演。
當年原本 是郎才女貌的好夫妻,整併後變成豺狼虎豹的惡婆媳(中國商銀後來掌握相對優勢,讓交銀員工自認成為童養媳),這是兆豐金與第一金合併前,需要周延規劃的部 分。同時,有了全國規模最大的資產,要如何發揮從150公分變為190公分的身材優勢,更要審慎斟酌。固然「沒有規模就沒有綜效」,但規模只是必要條件, 而不是充分條件,策略才是充要條件。
若兆豐金與合庫金合併,以合庫擁有國內數量龐大據點的優勢,對兆豐金發展財富管理業務應大有助益。然而 此次金融整併的目的在打造亞太區域銀行,或是所謂的台版星展銀行,則合庫金與兆豐金單獨聯姻,意義似乎不大,可能只是擴大規模而已,在發展區域銀行方面, 其綜效明顯有限。因此,若合庫在此次金融整併「雀屏中選」,其角色可能是「陪嫁」,僅為所謂「三合一」合併案的一員。
截至目前,主管部門規 劃的重點似乎都在「機構合併」。然而,觀諸民營企業作為,創造具有綜效的規劃策略更加靈活,例如用「營業讓與」的模式,將其他機構的業務併入,以補足自己 的不足;或因其他機構業務的併入,而使自己的強項業務更如虎添翼。「企業購併法」提供許多強化經營綜效的模式,「金融機構合併法」未來應可參採,讓金融整 併不必侷限於「機構合併」的僵化思維。
從企業併購的角度思考,若規劃以「營業讓與」的模式,由台灣銀行接收中華郵政儲金業務,轉形成為更具 彈性的銀行存匯業務,實為可以參採之方式。雖然外界關切郵局5.2兆元的儲金,加上台銀本身3.3兆元的存款,合計高達8.5兆元的資金,若只在國內使 用,即毫無綜效可言,甚至只讓台銀的負擔更加沈重。對此我們曾建議,可將相當於2,800億美元的合併後資金,拿出大部分用於國外:一方面不在國內充沛資 金環境內,進行低利放款的紅海殺戮,另一方面將資金用到國外,如果能比照金管會規劃允許壽險資金進行海外貸放、併購、投資,則此筆鉅資或可打造另一個「台 版的淡馬錫」。
為求實效,金融整併的規劃確應師法民營企業,不必拘泥於僅限機構合併,可以同時考慮「營業讓與」的業務合併,或其他任何更具 綜效的作法。創新策略加上壯大規模,才是打造台版星展銀行或台版淡馬錫的充分條件。另外,金融機構最重要的資產是人才和資金,因此在「機構合併」規劃中, 務須善待員工,不宜只重規模;在「業務合併」前,應有完善的創新策略,才能善用資金規模優勢。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19000070-260202
2 則留言:
蠻好奇公司內到底有多少人贊成被併... 因為我問了十多人, 有人蠻高興, 可以領更多年終, 可是也有蠻多人擔心, 會向農銀人在TCB一樣, 每次有濫缺就調過去...
怕的大多是對未來會有不確定感,對兆豐制度不熟,要重新學兆豐作業模式,因不了解而產生恐懼
問的結果比例是:待越久的越怕被併,高層也要少很多人,有的待夠久的人是剛好可等優退方案,就等準備併後要退
濫缺到處有,不見得一定是農銀人,看夠不夠力,有人就一直調來調去,想去哪就去哪
有的領高薪白濫也長官也還是沒折,君不見不會做就不用做,做到讓長官怕,長官就不敢派你做某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