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陳忠瑞專欄-央行不可坐視的數據 2010-10-30

2010-10-30 01:37 工商時報 陳忠瑞
 央行總裁彭淮南日前在立院表示,目前匯入台灣卻未購買股票的外資金額高達5,200億元台幣,其中3,700億元是央行認為的「疑似熱錢」,而央行為了對付來勢洶洶的熱錢,大量購入美元阻升台幣,使9月份外匯存底暴增84.42億美元,總額一舉衝過3,800億美元。據估算,全球約有4兆美元熱錢流竄,而外資機構推估,外匯管制的中國,熱錢流入逾700億美元,超過其外匯存底30%,10月起針對外資投資固定收益商品如債券,提高稅率的巴西,其熱錢據估也逾200億美元,熱錢流竄全球已是各國央行共同夢魘。

 經濟學有一個名詞叫「壑鄰效應」(bagger-thy-neighbor effect),原始的意思是,牌局中一家通吃其他玩家,後來引申為一國政策只為獲取己身利益,卻傷害到其他相關國家的經濟利益。1985年的廣場協定逼迫日圓大幅走升,吹大日本資產泡沫後崩解,使日本經濟積弱10年,就是標準的「以鄰為壑政策」。而美國製造2008年的金融海嘯後,開始大量印鈔救市,輸出「超額流動」至全球,引發原物料及新興國家房市炒作,統計從美國流出的資金近600億美元,11月初美國FOMC會議,即將採取二度「量化寬鬆」措施,全球貨幣戰爭方興未艾。

 長期享有經常帳順差而累積外匯存底國家,永遠是被要求升值的一大要素,縱使如外匯管制的中國也無法例外,中國幾十年來抗拒升值,反而引來更強烈的升值預期,及資金不斷的流入。十幾年前有朋友想賺取人民幣升值匯差,但因一般人無法大量購買人民幣,就以購買上海房地產方式迂迴投資人民幣,結果匯差與房產雙雙獲利,而中國房產也因此幾近泡沫化,逼使中國政府出重手打房。

 相同場景是否將在臺灣出現呢?央行長期阻升台幣政策,已開始引發兩極化的看法,而央行緊盯公債的外資買家,是否讓熱錢轉向其他投資工具如房地產,則須密切留意。

 中國最大的鐘錶零售集團亨得利,以每坪556萬購買忠孝東路店面,信義計畫區的統一國際商辦也飆出170萬天價,住宅方面大台北房產9月共有21區創新高,包含北市8個區、新北市13個區。所以從土地、店面、商辦及住宅的價格屢創新高,難怪有人戲稱央行冷卻房市不是玩真的。

 熱錢與低利率是房市兩大推手,而國內銀行肆無忌憚的房地產貸放則是另一元兇。從附圖中可看出1990年代初期,房市貸款餘額占名目GDP比率尚不足20%,在1990年末期也控制在33%以下。彭總裁於1998年上任,此數據從2002年起飆,至今年第三季已上升至46%附近,其中住宅貸款餘額超過5兆元,建築貸款也逾兆元,9月建築融資再度暴增373億元,住宅貸款也續增112億元,完全沒有降溫跡象,國內銀行放款過度集中在房地產,已升高銀行的經營風險,而且有幫助炒房之嫌,相關主管機關至今還拿不出有效的抑制措施導正。

 最近審計部查核發現,國內銀行有14家之住宅貸款占放款比率超過30%,其中有一家甚至超過50%,以上數據在在顯示整個國家的資源,過度集中在房地產,銀行對不動產放款過度擴張與高度集中,風險正不知不覺中降臨。前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在位19年頗享盛名,但2006年退休後一年,房市次貸風暴爆發,市場有些人歸咎於葛氏不當的貨幣政策所致,甚至有人稱美國經濟災難為「葛林斯班泡沫」,值得7A總裁及所有主管機關警惕。

 眾所周知,馬斯洛的金字塔需求理論(Maslows Needs Theory),位居最底層的是衣食住行屬於生理與安全基本需求,在台北吃飯可以有萬元套餐,也可以有50元快餐,衣著可以是幾十萬名牌,也可以穿百元T恤牛仔褲,交通可以是千萬元跑車,也可以是平價捷運。

 惟獨台北居大不易,不只是豪宅天價,連4、50年的中古屋也在預期都更炒作下飆翻天,人民最基本住的需求已無法輕易滿足,銀行過度放款助漲,加上熱錢、陸資的憧憬,房市泡沫已悄然形成中,而有泡沫就會有破沫的一天,破沫對經濟傷害之深淺,就取決於現在官員的做為了。

 (作者以總體經濟深厚底子,成功躲過2000年科技泡沫及2007年金融海嘯兩大股災,現任瑞展產經董事長,曾任元大投顧總經理,著有「股海戰國策」等書,部落格:www.wretch.cc/blog/jrc3939)

沒有留言: